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,金融安全防线全面加固
北京讯——针对近期部分网络平台“换马甲”重燃虚拟货币推销热、场外交易暗流涌动的苗头,中国人民银行(央行)今日通过官网与官方微博同步发声:将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,保持高压态势,坚决遏制风险反弹,短短二十余字,却再次划清监管红线,为市场敲响警钟。
政策脉络:从“九四”到“十部委”,监管从未松闸 2017年9月4日,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全面叫停ICO;2021年9月,央行会同十部门出台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境外交易所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此后,各地陆续关闭“挖矿”项目、清退OTC商户、封禁营销账号,形成跨境、跨部门、全链条的联合治理格局,此次重申,是对既有政策的延续和深化,并非“新政”,却释放出“常抓不懈、露头就打”的明确信号。
风险回潮:套路翻新,三大新动向值得警惕
- 直播带“币”:部分网络主播以“区块链科普”“元宇宙投资课”为名,诱导用户至境外平台开户,赚取佣金分成;
- 游戏“打金”:打着“链游”“Play to Earn”旗号,实质仍是买卖代币,利用游戏道具结算规避监管;
- 境外壳公司:注册地放在新加坡、迪拜,服务器托管在 AWS,运营团队却在国内远程办公,宣称“合规海外运营”,面向群体仍主要是中文用户。
央行金融稳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些行为本质上都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不仅突破外汇管理、支付清算、反洗钱等多条红线,还叠加网络传销、非法集资、洗钱等违法犯罪风险,一旦价格暴跌、平台跑路,投资者往往投诉无门、损失惨重。
监管升级:技术+制度“双轮驱动” 技术层面,央行已会同工信部、网信办建立“虚拟货币交易识别模型”,对886家高风险网站、1200余个APP实施动态监测,实时向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推送名单;制度层面,最高法、最高检正在研究将“非法经营虚拟货币”纳入更明确的刑事打击范畴,解决过去“定性难、入罪难”的痛点,外汇管理局已把虚拟货币跨境兑换列为2024年专项检查重点,个人通过地下钱庄或USDT“对敲”资金将面临大额罚款与征信记录。
投资者保护:高收益神话背后的“四个一律” 央行提示,凡出现以下情形一律远离:
- 宣称“境外合规”、只收USDT或USDC的;
- 承诺“保本高收益”、拉人头返佣的;
- 要求下载境外APP、绕开银行实名通道的;
- 以“链游”“数字藏品”“元宇宙基金”等新概念包装,却仍需充值代币的。 如遇以上情况,公众可通过“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”官网、12378 热线或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 举报,一经查实,监管将顺藤摸瓜,对境内组织者、支付通道、技术服务商全链条追责。
行业展望:去伪存真,区块链回归“信任机器”本源 监管持续高压,并非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价值,相反,央行数字货币(e-CNY)试点已覆盖26个省市,交易金额超1800亿元,成为全球最大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;在供应链金融、跨境支付、碳排放登记等领域,“无币区块链”正在降低信任成本、提升结算效率,可以预见,随着监管框架日益清晰,行业将加速“去虚拟货币化”,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。
虚拟货币炒作,从来不是“金融创新”,而是披着技术外衣的投机游戏,央行此次重申“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”,既是对风险苗头的当头棒喝,更是对守法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坚定保护,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,让技术回归技术,让金融回归金融,方能行稳致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