速看体育网

U19国青恒大为何仅1人入选?人才断层还是选材倾斜?

u19国青为什么恒大只有一个

在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中,广州恒大曾以“金元模式”下的资源投入一度成为标杆,其青训队伍也源源不断向各级国青队输送人才,在近期U19国青队的集训名单中,恒大背景的球员仅有1人入选,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俱乐部青训体系、人才选拔机制以及中国足球整体发展模式的深度思考。

恒大青训的“规模优势”与“质量瓶颈”

恒大青训在鼎盛时期曾以“全华班”为口号,投入巨资建设足校、聘请外教、引进欧洲青训体系,一时间成为国内青训的“领头羊”,数据显示,恒大足校在校生一度超过3000人,年龄段覆盖U9至U19,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,这种“人海战术”确实在早期为各级国青队提供了大量球员,例如U17国青队曾有6名恒大球员,U19国青队也曾多达4人。

规模并不等同于质量,随着“金元足球”泡沫破裂,恒大开始收缩投入,青训体系的高成本运营难以为继,足校学费高昂(每年约10万元),导致优质生源流失;过度依赖“归化球员”和外援的策略,削弱了本土青训球员的竞争环境,恒大青训在技术打磨、战术素养培养上仍与欧洲顶级青训存在差距,部分球员“身体化、粗放式”的成长路径,难以适应现代足球对小技术、战术理解力的要求。

U19国青恒大为何仅1人入选?人才断层还是选材倾斜?-图1

国青选拔标准的“转型”与恒大球员的“不适”

近年来,U19国青队的选拔标准逐渐从“身体对抗型”向“技术流、战术型”转变,更看重球员的脚下技术、比赛阅读能力和战术执行力,这一趋势使得恒大青训培养的部分球员优势不再明显,恒大传统青训球员多以速度快、力量强见长,但在小范围配合、传切渗透等细节上存在短板,难以满足国青教练组对“技术流”球员的需求。

反观其他俱乐部的青训体系,如山东泰山、上海海港等,近年来更注重与欧洲青训理念接轨,通过邀请外教、参加国际赛事等方式提升球员的实战能力,山东泰山U19队多次参加葡萄牙、西班牙的青少年联赛,球员在高强度对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这也使得他们的球员在国青选拔中更受青睐,相比之下,恒大青训近年国际赛事参与度下降,球员缺乏高水平比赛锻炼,竞争力自然下滑。

政策变化与俱乐部青训的“分化”

中国足协近年来推行“俱乐部青训补贴政策”“U23球员上场规则”等举措,鼓励俱乐部加大青训投入,但同时也加剧了青训资源的“马太效应”,部分中小俱乐部因资金压力难以为继,青训体系逐渐萎缩;头部俱乐部如山东泰山、上海申花等凭借稳定的资金支持和长期规划,青训成果反超恒大。

U19国青恒大为何仅1人入选?人才断层还是选材倾斜?-图2

恒大近年来面临财务压力,不得不削减青训预算,导致教练团队流失、训练设施维护不足等问题,恒大足校曾有多名西班牙籍教练离职,青训理念的一致性受到破坏,而山东泰山则与鲁能体校深度合作,形成“体教融合”模式,既保证了生源质量,又降低了运营成本,这种可持续的青训模式显然更符合当前中国足球的发展需求。

中国足球青训的“深层问题”与恒大现象的警示

恒大U19国青球员仅剩1人的现象,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中国足球青训结构性问题的缩影,长期以来,国内青训过度依赖“俱乐部投入”而非“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”的联动,导致人才选拔渠道单一,恒大模式的兴衰,恰恰说明“金钱堆不出青训成功”,青训需要长期主义、科学体系和耐心培养。

中国足球在青训理念上仍存在“急功近利”心态,部分俱乐部为追求短期成绩,忽视年轻球员的成长规律,拔苗助长的现象屡见不鲜,相比之下,欧洲青训注重“兴趣培养”与“技术打磨”,球员在16岁前很少涉及高强度对抗,这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。

U19国青恒大为何仅1人入选?人才断层还是选材倾斜?-图3

恒大U19国青球员的“孤例”,既是俱乐部青训转型的阵痛,也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改革的契机,中国足球需要打破“唯规模论”“唯金钱论”,建立多元化的青训生态,鼓励校园足球、社会足球与职业俱乐部青训深度融合,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尊重球员成长规律,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“恒大现象”重演,让更多年轻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绽放光彩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来源AI模型,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井不意味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 立即联系网站编辑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kwkw.cn/news/147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