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协杯的“边缘化”困境
作为中国足坛历史最悠久的赛事,足协杯自1956年创办以来,一直是衡量俱乐部综合实力的重要舞台,无论是职业联赛的“杯赛黑马”传奇,还是业余球队的“草根逆袭”故事,足协杯始终承载着足球运动的多样性与激情,近年来这一赛事的曝光度却持续走低,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CCTV5(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频道)对其直播的缺席。
据统计,2023赛季足协杯全程64场比赛,CCTV5仅直播了决赛阶段的部分场次,且多集中在深夜或非黄金时段,而2010年代以前,足协杯决赛往往是CCTV5的“常客”,甚至与中超联赛共享直播资源,这种反差不仅让球迷感到困惑,也引发了对足协杯“存在感”的质疑:作为国内顶级足球赛事之一,为何逐渐失去了国家级体育平台的青睐?
核心原因之一:赛事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双重不足
CCTV5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体育传播平台,其直播选择始终围绕“影响力”与“商业价值”两大核心逻辑,足协杯的“遇冷”,首先源于赛事自身竞争力的下滑。
中超联赛的崛起挤压了足协杯的生存空间,随着中超版权 sold out天价,联赛的转播资源优先级远高于足协杯,球迷、赞助商乃至媒体的关注度更集中于中超的“争冠保级”与“球星大战”,足协杯则被部分视为“鸡肋”——强队往往轮换阵容,弱队缺乏竞争力,导致比赛精彩程度有限。
足协杯的商业开发能力相对薄弱,相比中超联赛的赞助商阵容(如茅台、vivo等头部企业),足协杯的合作伙伴多为区域性品牌或中小型企业,难以支撑高额的版权费用,CCTV5在采购赛事版权时,需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,足协杯的“性价比”显然不及篮球、排球等更具群众基础的项目。

核心原因之二:竞技水平与观赏性的“短板”
赛事本身的竞技水平,是决定转播价值的关键因素,近年来,足协杯的“含金量”持续受到质疑,主要体现在三点:
一是“强弱分明”的比赛格局,中超、中甲球队在晋级赛中常以大比分击败中乙、中冠球队,导致早期淘汰赛缺乏悬念,难以吸引观众,例如2023赛季足协杯首轮,多支中超球队以5:0、6:0的悬殊比分获胜,这种“一边倒”的比赛显然不符合电视转播对“对抗性”和“戏剧性”的需求。
二是“轮换阵容”导致的比赛质量下降,为避免伤病、保留联赛主力,多数中超球队在足协杯中派遣替补阵容,甚至直接弃权,2022赛季足协杯,就有中超球队因“赛程密集”放弃参赛,引发球迷对赛事尊重度的批评,当观众看不到明星球员、看不到全力以赴的比赛时,自然会选择“用遥控器投票”。
三是与国际足坛主流杯赛的差距,相比英格兰足总杯、西班牙国王杯等“全民狂欢”的赛事,中国足协杯的“平民属性”和“爆冷潜力”未能充分激发,缺乏像“莱斯特城足总杯夺冠”这样的经典案例,也让赛事的叙事张力不足,难以形成持续的话题热度。

核心原因之三:媒体生态与受众偏好的转变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这也是CCTV5调整直播策略的重要背景。
短视频、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分流了大量体育受众,年轻球迷更倾向于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观看赛事集锦、即时战报,而非守在电视机前直播一场长达90分钟的比赛,CCTV5作为传统电视媒体,其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,而足协杯的年轻球迷占比相对较低,供需错位导致转播动力不足。
的“头部效应”愈发显著,奥运会、世界杯、欧洲杯等顶级IP垄断了主流媒体的资源,而CBA、英超等商业化成熟的联赛则占据了日常转播的黄金时段,足协杯既无法与“顶级赛事”抗衡,又难以在“次级联赛”中突围,逐渐沦为“鸡肋”选项。
总结与展望:足协杯的“破局”之路
CCTV5对足协杯的“选择性直播”,本质上是体育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,但也折射出足协杯在赛事运营、商业开发、竞技水平等方面的短板,要让足协杯重回主流视野,需多方协同发力:

赛事层面,需通过调整赛制(如引入“种子队”轮空、限制阵容轮换人数)提升比赛悬念,同时加大对“草根球队”的宣传,打造“平民英雄”的故事IP;商业层面,需拓展赞助渠道,提升赛事包装质量,增强对赞助商的吸引力;传播层面,需与新媒体平台深度合作,通过短视频、直播互动等方式触达年轻受众。
足球的魅力不仅在于顶级联赛的巅峰对决,更在于杯赛的“不确定性”与“偶然性”,足协杯若能找回初心,挖掘自身独特的价值,或许未来不仅能重返CCTV5的直播席,更能成为中国足球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