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万车主陷“新能源烂尾车”泥潭:补贴退潮后,谁来为停摆的整车厂兜底?
“车还在,厂没了。”这是过去一年半里,新能源车主论坛里最扎心的一句话。
据乘联会最新统计,全国已有超过 17 家新能源车企出现实质停摆,涉及未交付车辆 12.7 万台、已售未质保车辆 89.3 万台,直接波及 102 万车主,他们花 10 万—30 万元买下的绿牌车,一夜之间沦为“烂尾车”:App 停服、售后电话空号、配件断供、二手车价腰斩,连保险公司都开始拒保“失联车型”。
从“一车难求”到“一车难修”,只隔三年
2020 年,新势力 PPT 里还是“百公里加速 3.9 秒”“终身免费换电”;2023 年,同一家工厂大门挂上了“招租”横幅。
江西上饶的徐先生 2021 年 8 月下单某新品牌纯电 SUV,补贴后 25.8 万元,承诺 2022 年春节前交付,结果工厂 2022 年 4 月因“资金链断裂”停工,徐先生拿到的只是一张“车辆合格证”和一串车架号——车已生产,但无法上牌,类似“半成品交付”在全国超过 4 万台,车主既无法上路,又退车无门。

售后真空:坏了只能拆同行“器官”
南京网约车司机刘倩的车行驶 23 万公里后电机控制器故障,原厂 4800 元配件无处可买,最后花 1200 元在闲鱼买到“拆车件”,却被告知“出厂编号对不上,整车失保”。
由于新能源核心三电系统与整车深度绑定,第三方维修厂无法破解加密程序,导致“烂尾车”只能互相“器官移植”,在山东德州,一条自发形成的“新能源拆车一条街”年交易额过亿元,被车主戏称“电动车器官银行”。
金融反噬:还贷不止,资产归零
更惨的是贷款车主,银行按“新车购置价”发放贷款,如今车企倒闭,车辆评估价归零,但月供一分钱不少。
深圳白领王灿 2022 年购入 18 万元的“XX 汽车”,剩余贷款 12 万元,如今二手车商只愿出 4 万元收车,且要求王灿先结清贷款。“倒贴 8 万卖车,不卖就继续背贷,停贷就征信黑掉。”——像王灿这样“负资产”车主,在金融圈被称作“新能源车奴”。

补贴退坡,烂尾潮才刚刚开始
2017—2022 年,国补+地补累计向新能源整车厂输血 4300 亿元,一大批靠补贴续命的企业把“卖车”做成“套补”。
2023 年起,国家补贴彻底退出,地方财政收紧,银行对产能利用率低于 30% 的工厂停贷,烂尾被瞬间撕开:
• 工厂停摆→配件断供→售后瘫痪→二手暴跌→金融爆仓,
整条链路传导不过 6 个月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警告:到 2025 年,预计还将有 20—30 家新能源品牌退出,新增“烂尾车”或超 200 万台。
求解:谁来兜底?

- 行政托管:广东中山率先试点,由国资平台接管停产企业售后系统,建立“公共备件仓”,财政按每台车 1800 元给予专项补贴,已让 1.1 万台“僵尸车”重新上路。
- 强制保险:银保监会正研究“新能源退市保障险”,要求车企在售车时必须一次性缴纳 500—800 元/台至共管账户,用于 10 年期内三电系统维修。
- 二手流通豁免:商务部拟对停产车型开通“绿色过户通道”,允许车主在缺失原厂合格证情况下,凭车管所备案的“技术参数公证书”完成交易,降低退出门槛。
- 车主自救:北京、成都等地已出现“互助维修联盟”,通过众筹资金池统一采购库存配件,再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维修授权,成本比黑市拆车件低 35%。
写在最后
新能源赛道从“PPT 造车”到“血腥洗牌”,只用了十年。
百万“烂尾车”车主的集体困境,是一次对“补贴式繁荣”的残酷出清:当资本狂欢结束,技术、服务、责任才是一家车企真正的护城河。
别让第一批相信绿色号牌的消费者,成为产业转型路上的“沉默成本”,毕竟,他们买的不是期货,而是对一个时代的信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