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球迷的困惑与失落
近年来,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(CBA)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,始终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,青岛双星男篮(现青岛国信海天男篮)作为CBA联赛中的“平民球队”,虽未夺冠,但凭借拼搏精神和本土球员的培养,成为青岛体育文化的重要符号,每当主场作战,青岛市民便聚拢在电视机前或涌向青岛体育中心,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,自2022-2023赛季起,青岛电视台体育频道却突然停止转播CBA赛事,这一变化让无数球迷感到困惑与失落:曾经陪伴青岛篮球成长的电视转播,为何戛然而止?
转播权博弈:商业逻辑与地方媒体的无奈
CBA联赛的转播权一直是体育版权市场的“香饽饽”,自2017-2018赛季起,CBA公司就与腾讯体育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新媒体独家转播协议,覆盖了网络直播、点播、短视频等全平台版权,而地方电视台的传统电视转播权,则由CBA公司授权各地方媒体自行谈判购买,青岛电视台作为地方媒体,长期依赖广告收入支撑体育赛事转播成本,但随着CBA版权水涨船高,地方媒体的采购压力骤增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近年来CBA电视转播权费用逐年攀升,单赛季转播成本已从早期的数百万元涨至上千万元,对于青岛电视台这类地方媒体而言,高昂的版权费与其广告收益严重不匹配,尤其在互联网冲击下,传统电视观众流失严重,广告商更倾向于投放新媒体平台,导致地方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本身就面临生存困境,在此背景下,继续投入巨资购买CBA转播权,无疑会加剧频道运营压力,甚至影响其他节目的正常制作。“成本与收益失衡”成为青岛电视台停播CBA的最直接原因。

内容策略调整:地方媒体的“生存突围”
除了版权成本因素,青岛电视台的内容策略调整也是停播CBA的重要原因,近年来,地方电视台纷纷寻求转型,以适应媒体融合趋势,青岛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评估收视数据后发现,CBA赛事的本地观众主要集中在青岛双星主场比赛时段,而客场比赛或非焦点战的收视率远低于预期,相比之下,本地体育赛事(如青岛城市足球联赛、青少年篮球比赛)以及全民健身类节目的制作成本更低、观众粘性更强,且更能体现地方媒体“服务本土”的定位。
随着新媒体的崛起,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手机、平板等终端观看体育赛事,青岛电视台若继续投入重金购买传统电视转播权,难以吸引年轻受众,反而可能错失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领域布局的机会,将资源向本地化、垂直化内容倾斜,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体育节目,成为青岛电视台的必然选择,这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,虽让部分球迷失望,却是地方媒体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的理性突围。
球迷视角:传统转播的不可替代性与替代方案
对青岛球迷而言,电视转播的消失无疑削弱了观赛体验,与新媒体平台相比,传统电视转播具有画面稳定、解说本地化、无需额外付费等优势,尤其是青岛双星主场比赛时,地方电视台往往会邀请本土解说嘉宾,结合球队背景、球员故事进行讲解,让球迷感受到更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,停播CBA后,部分老年球迷因不熟悉新媒体操作,甚至面临“看球难”的困境。

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为球迷提供了替代方案,腾讯体育作为CBA新媒体独家转播方,提供了高清直播、多机位切换、实时数据等丰富功能,且部分场次免费观看,青岛双星俱乐部也通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比赛集锦、球员采访等内容,弥补了电视转播的缺失,尽管如此,许多球迷仍期待青岛电视台能重新评估CBA转播的价值,或探索“新媒体+传统电视”的联动模式,让家乡球队的赛事回归荧屏。
合作共赢的可能与地方体育的传播思考
青岛电视台停播CBA事件,折射出地方媒体在体育版权商业化浪潮中的普遍困境,但困境中也蕴含着机遇:CBA公司与地方媒体能否探索更灵活的合作模式?针对地方球队主场比赛推出“地方版权包”,降低采购成本;或允许地方电视台在非独家时段进行转播,实现版权方与媒体方的双赢,地方媒体需重新定位自身在体育传播中的角色——从“赛事搬运工”转变为“体育文化讲述者”,通过深度报道本土体育故事、培养青少年体育赛事,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地方体育IP。
对青岛球迷而言,支持家乡球队的方式早已不局限于电视转播,无论是走进现场为主队呐喊,还是在社交平台为球员加油,球迷的热情始终是青岛篮球发展的最大动力,而青岛电视台与CBA的“分合”之争,最终也将推动地方体育传播生态的优化,让体育赛事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、更加贴近观众。

青岛电视台停播CBA,是商业逻辑、媒体转型与球迷需求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,在体育产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,地方媒体、版权方与球迷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与理解,或许未来,当商业模式更成熟、传播渠道更丰富时,青岛球迷仍能在家中的电视屏幕上,看到双星男篮驰骋赛场的身影,而在此之前,我们不妨期待,这场关于“转播与热爱”的讨论,能为地方体育的发展带来更多启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