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合沙提的手为什么颤抖
颤抖的手:赛场上的“老将”印记
在第十四届全运会马拉松项目终点线前,马合沙提·艾山别克的手臂微微颤抖,他用手背擦去额头的汗水,目光却始终锁定在前方,这位来自新疆的回族运动员,以2小时14分32秒的成绩冲过终点,获得男子马拉松季军,赛后采访中,记者注意到他拿话筒的手一直在抖,这一细节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:是什么让这位久经赛场的“老将”出现如此反应?

马合沙提的手颤抖并非偶然,今年35岁的他,早已不是第一次站在大赛的舞台上,从2008年首次参加全运会,到如今征战十余载,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伤病与挑战,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,让他的身体积累了多处劳损,尤其是手腕和手臂的肌肉,早已不堪重负,赛后,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:“其实这几年,手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,尤其是比赛结束后,紧张和疲劳一起袭来,控制不住。”这种颤抖,是身体发出的“警报”,也是一位老将与时间、伤病抗争的印记。
颤抖的背后:十年磨一剑的艰辛
马合沙提的手颤抖,更深层的原因,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,马拉松被誉为“运动之母”,对运动员的耐力、意志和身体素质都是极致考验,而马合沙提的职业生涯,更是一部与“极限”较劲的奋斗史。
2013年,马合沙提首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,却在训练中遭遇严重跟腱炎,医生曾断言他“可能无法再跑马拉松”,他选择了保守治疗,每天忍着剧痛进行康复训练,甚至用绷带固定脚踝,硬是在半年后重返赛场,为了提升成绩,他坚持每天训练30公里以上,高原训练、力量训练、战术分析,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,2017年全运会,他获得马拉松亚军,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;2021年全运会,他再次站上领奖台,成为国内男子马拉松的中坚力量。
但荣耀的背后,是身体的透支,长期的高负荷训练,让他的手腕关节出现了严重的退行性病变,手指时常麻木,甚至握不住东西。“有时候拿筷子都会抖,但只要一站到起跑线上,这些疼痛就忘了。”马合沙提说,这种“忘记”,并非麻木,而是对跑步的热爱战胜了身体的痛苦,他的颤抖,是无数次咬牙坚持后的“后遗症”,也是对“体育精神”最朴素的诠释。

颤抖的深意:不止于赛场的人生
对于马合沙提而言,手的颤抖不仅是身体的反应,更承载着他对体育的敬畏与对家乡的责任,作为新疆首位男子马拉松全运会奖牌得主,他的成功激励了无数西部运动员,他常说:“我跑的不是比赛,是新疆人的梦想。”
近年来,马合沙提积极投身公益事业,回到家乡开展“跑步训练营”,教孩子们如何科学训练,传递体育精神,在他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新疆青少年开始爱上跑步,甚至有人走上了专业道路。“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,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。”马合沙提说,他的手在指导孩子动作时也会颤抖,但那是因为激动,因为看到了希望。
马合沙提的手颤抖,也折射出中国马拉松运动的现状,随着全民健身的推进,马拉松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,但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仍面临挑战:训练条件、医疗保障、职业规划……这些问题,每一位运动员都在默默承受,马合沙提的“颤抖”,或许正是这些挑战的缩影,但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,中国马拉松才能不断突破,走向世界。
颤抖的延续:老将的“不老”宣言
尽管身体已出现诸多不适,马合沙提并未选择退役,他计划继续参加明年的杭州亚运会,希望为新疆再添一枚奖牌。“只要还能跑,我就不会停下来。”他说,手的颤抖或许会伴随一生,但只要站上赛场,他就会用尽全力。

这种“不老”的宣言,是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,体育的魅力,不仅在于胜负,更在于挑战自我、超越极限的过程,马合沙提的手颤抖,是身体的疲惫,也是意志的坚定;是岁月的痕迹,也是奋斗的勋章。
从新疆的戈壁滩到全运会的赛场,从默默无闻到站上领奖台,马合沙提用十余年的奔跑告诉我们:真正的强大,不是没有脆弱,而是在脆弱中依然选择前行,他的手会颤抖,但他的心永远向着终点,而这,或许就是体育最动人的模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