速看体育网

深圳地铁回应印度人在车上吃手抓饭

深圳地铁回应“印度乘客车上吃手抓饭”:车厢禁食一视同仁,已登记并将加强巡查

10月25日,一段“印度乘客在深圳地铁3号线车厢内手抓饭进食”的视频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热传,画面中,数名外籍乘客席地而坐,用右手直接将米饭送入口中,随后将油渍擦在衣角,因深圳地铁历来明确“车厢内禁止饮食”,视频迅速引发“是否双标”“为何无人劝阻”等争议,10月27日,深圳地铁运营方正式回应:已就该事件进行登记反馈,后续将加强巡查与培训,并重申“所有乘客均适用同一套规则,不存在差别对待”。

事件回放:巡查空档成“空窗”

据目击乘客描述,当天17时左右,列车行至布吉—老街区间,一行六名印度籍乘客铺开一次性餐布,开始分食手抓饭。“味道很重,旁边乘客纷纷换位。”更让其不满的是,巡查安全员从车厢路过仅看了一眼便离开,类似吐槽在社交平台大量出现:有人贴出自己因喝奶茶被开整改通知的经历,质疑“外宾就能豁免?”

地铁回应:未发现≠不处理

面对舆情,深圳地铁10月27日两度回电媒体:

深圳地铁回应印度人在车上吃手抓饭-图1

  1. 根据《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》第三十三条第十二款,车站付费区及列车内禁止饮食(婴儿饮食除外),“无论国籍、食物种类,只要违反禁食规定,都会登记并视情节劝离或罚款。”
  2. 当日巡查时,安全员未见到进食过程,“可能乘客在巡查间隔短暂用餐”,运营方已调取监控锁定车次及时间,对责任班组进行提醒谈话,并计划增配随车巡检频次。

禁食令执行难点:识别、沟通与执法尺度

深圳地铁自2016年全线禁食,最高可罚500元,但执行一直面临“发现难、劝阻难、处罚难”:

  • 语言障碍:外籍乘客常听不懂中文广播;
  • 执法边界:以劝导为主,担心激化冲突;
  • 高峰客流:巡检员往往“顾此失彼”。

运营负责人表示,已制作中英双语提示卡,并将考虑在列车车门处增设“No Food”可视化图标;同时与公安、城管建立联动机制,对屡劝不听者依法处罚。

文化差异与公共规则:不是“能不能吃”,而是“在哪吃”

“手抓饭是印度传统饮食方式,但地铁车厢不是体验文化的场所。”深圳市人大代表闵齐双认为,城市包容应体现在“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”,而非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社会学学者孙嘉建议,可在枢纽站外设置“多元文化就餐角”,既尊重饮食习惯,也守住公共底线。

深圳地铁回应印度人在车上吃手抓饭-图2

后续措施:专项整治+全民监督

深圳地铁宣布,即日起开展“文明乘车·禁食百日”专项整治:

  1. 增派200名志愿者随车巡查;
  2. 开通“随手拍”举报小程序,查实后奖励免费乘车券;
  3. 每月公布“不文明行为TOP10”,外籍乘客违法信息同步抄送出入境管理部门。

运营方提醒,若乘客发现车厢饮食,可记录车厢编号、时间,通过深圳地铁官方App或拨打8899热线举报,“地铁文明需要共同维护,任何国籍都不是通行证”。

律师说法:执法不区分国籍

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伟指出,《行政处罚法》第四条明确“公正、公开、过罚相当”,若执法人员因国籍差异选择性地不处罚,既违反行政合法性原则,也构成行政不作为,市民可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投诉。

深圳地铁回应印度人在车上吃手抓饭-图3

“包容”与“规则”并非对立,深圳地铁的回应传递出一个信号:国际化都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,但首先必须遵守本地公共秩序,下一次,当列车广播响起“请勿饮食”时,无论面前是手抓饭、汉堡还是热干面,都请把它留在站台外,毕竟,地铁车厢的第一口味,应该是文明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来源AI模型,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井不意味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 立即联系网站编辑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kwkw.cn/news/29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