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体坛奥斯卡”到集体记忆的缺失
在中国体育的叙事版图中,CCTV5体坛风云人物评选曾是一座不可或-缺的里程碑,自2001年创办以来,这项年度盛典不仅是对运动员成绩的盘点,更承载着公众对体育精神的集体致敬——从刘翔的110米栏惊世一跃,到女排奥运夺冠的举国沸腾,再到谷爱凌在冬奥赛场的一“鸣”惊人,每一届颁奖礼都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中国体育的年度高光时刻,当2023年的日历翻至岁末,这场被誉为“体坛奥斯卡”的盛事却悄然缺席,留给无数观众一个问号:为何这个延续了22年的传统,在去年戛然而止?
这一变化并非毫无征兆,早在2022年底,关于评选“暂停”或“调整”的传言已在体育圈流传,当时官方以“优化评选机制”为由模糊回应,直到2023年全年无果,公众才意识到,这次的中断或许并非临时调整,而是深层变革的外显,作为中国体育最具影响力的媒体IP之一,CCTV5风云人物评选的停摆,不仅是单个节目的消失,更折射出体育传播生态、价值导向乃至社会情绪的微妙转变。
评选标准的争议:当“流量”与“成绩”的天平失衡
在体育评论员张路看来,风云人物评选的“生命力”在于其权威性与公信力,而这两者的根基,是清晰的评选标准。“过去,我们看‘年度最佳’,首先看成绩——世界冠军、纪录突破、国际影响力,这是硬指标。”近年来,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,“流量”逐渐成为评价运动员的新维度,这一变化让评选陷入两难。
2021年,某电竞选手因超高网络人气入围提名,引发传统体育界强烈质疑:“电竞是否属于体育范畴?粉丝投票能否替代专业评审?”尽管最终该选手未获奖,但争议已暴露评选体系的潜在矛盾,到了2022年,一位因综艺节目频繁出镜的运动员进入候选名单,再次让公众质疑:“当曝光量与运动成绩挂钩,评选是否偏离了‘表彰卓越’的初心?”
体育社会学学者李强指出,这种争议本质上是“精英体育”与“大众体育”的价值观碰撞。“传统体育强调‘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’的极限突破,而新兴体育项目及泛娱乐化运动员更注重‘互动性’与‘传播度’,当评选试图兼顾两者时,若缺乏明确的权重划分,很容易导致公众对公平性的怀疑。”去年评选的停滞,或许正是官方对这一矛盾的暂时回避——在没有找到平衡点之前,“宁缺毋滥”成为无奈的选择。

媒体生态的变革:从“单向传播”到“多元发声”的时代浪潮
CCTV5作为国家级体育媒体,曾长期掌握着体育话语权的“麦克风”,风云人物评选的流程与结果,通过电视直播、专题报道深入千家万户,形成“媒体定义价值,公众跟随认同”的传播模式,在短视频平台、社交媒体、垂直体育APP兴起的今天,这一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“现在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太多了,”资深体育记者王健表示,“年轻一代更关注B站上的运动员vlog、抖音上的赛场高光时刻,而不是电视台的颁奖礼,如果评选依然停留在‘专家打分+观众投票’的传统框架,很难与新一代受众产生共鸣。”
数据显示,2022年某体育短视频平台上,用户自主创作的运动员内容播放量是CCTV5全年体育节目总播放量的3倍,这意味着,公众对“体育明星”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官方塑造的“模范形象”,而是更倾向于个性化、多维度的解读,当风云人物评选仍以“正能量”“代表性”为核心标准时,难免与年轻群体的审美脱节,去年评选的暂停,或许也暗含着对传播方式革新的探索——在“人人都是评论员”的时代,如何让评选真正回归大众,而非沦为少数人的“自说自话”。
社会情绪的折射:体育之外的“价值期待”
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领域,它总是与社会情绪同频共振,风云人物评选的停摆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公众对“体育价值”的再思考,近年来,“唯金牌论”的争议、“饭圈文化”入侵体育圈、运动员商业代言与训练状态的平衡问题,不断挑动着公众的神经。

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,谷爱凌的“归化运动员”身份、苏炳添的“亚洲飞人”突破、徐梦桃的“老将圆梦”,本应成为体坛佳话,却伴随着“国籍争议”“商业代言过多”“年龄造假”等质疑声,这些声音背后,是公众对“纯粹体育”的向往——他们希望看到运动员专注于赛场,而非被流量裹挟;他们期待表彰“超越自我”的精神,而非简单的“成绩堆砌”。
体育评论员董路认为,风云人物评选的停滞,正是对这种社会情绪的回应:“当体育越来越像一场‘商业秀’,当‘人设’比‘实力’更受关注,评选的意义就被削弱了,或许,官方需要先厘清一个问题: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体育榜样?是完美的‘商业偶像’,还是真实的‘奋斗者’?”在答案明确之前,评选的暂停,反而成为一种“负责任的沉默”。
未来的可能性: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新的坐标
尽管风云人物评选暂时缺席,但中国体育从未停止对“年度记忆”的塑造,2023年,杭州亚运会的“全民参与”模式、成都大运会的青春活力、郑钦澳创造的历史性突破,都为新的评选机制提供了素材,从去年开始,已有地方体育媒体尝试推出“年度体育人物”评选,采用“数据量化+大众投票+专家评审”的多元模式,强调“专业性与大众化并重”。
可以预见,未来的风云人物评选若要重启,必须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:一是评选标准的“去中心化”,不仅关注奥运冠军,也要挖掘基层教练、体育工作者、残障运动员等“隐形英雄”;二是传播方式的“年轻化”,通过短视频互动、直播访谈等形式,让评选过程更透明、更具参与感;三是价值导向的“回归本真”,将“体育精神”而非“商业价值”作为核心标尺。

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:“体育的意义不在于战胜对手,而在于超越自我。”对于风云人物评选而言,真正的“超越”,或许正是放下“历史包袱”,在变革中重塑初心——让每一个为体育付出的人,都能被看见;让每一份拼搏的故事,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。
当2024年的日历翻开,我们期待看到一个全新的“风云人物”——它不再只是一场颁奖礼,而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体育最真实、最动人的模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