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超和CBA都是外国人打进的球
在中国体育的两大顶级联赛——中超足球联赛和CBA篮球联赛中,一个现象长期引发关注: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进球,往往由外援完成,无论是足球场上的绝杀,还是篮球比赛中的压哨球,外援似乎总能成为“救世主”,这一现象的背后,既有联赛发展阶段的客观因素,也折射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层问题。
外援实力:即战力与经验的双重优势
中超和CBA联赛之所以频繁依赖外援得分,首要原因在于外援的即战力和比赛经验,足球和篮球都是高度职业化的全球运动,外援大多来自欧美等体育强国,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系统训练,技术、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,相比之下,中国本土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训练体系不完善、比赛机会不足等问题,导致整体实力与外援存在明显差距。
以足球为例,中超外援往往来自欧洲五大联赛或南美主流联赛,他们习惯了高强度对抗和高压比赛环境,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,而本土球员尽管在国内联赛中表现出色,但在国际赛场上或决定比赛的时刻,往往因心理素质不足而失误,篮球领域同样如此,CBA外援多为NBA或欧洲联赛的轮换球员,个人能力和比赛阅读能力远超本土球员,因此成为球队依赖的得分核心。

联赛定位:外援作为“补强”而非“培养”
中超和CBA联赛的发展策略,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外援的核心地位,在联赛商业化初期,为了提升比赛水平和观赏性,各俱乐部倾向于引进高水平外援以吸引观众,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提升了联赛竞争力,但也导致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被挤压,足球比赛中,外援往往占据关键位置,如中锋、前腰;篮球比赛中,外援则多是球队的得分手和组织者,本土球员在战术体系中更多扮演辅助角色,难以获得足够的球权和表现机会。
联赛的竞争格局也加剧了对外援的依赖,为了争夺冠军或亚冠资格,俱乐部更倾向于即插即用的外援,而非培养本土新星,这种“重引进、轻培养”的模式,使得联赛陷入“外援依赖症”的循环:本土球员因机会不足而成长缓慢,俱乐部则不得不继续依赖外援填补实力短板。

青训体系:人才断层的长期影响
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体育青训体系的薄弱,足球和篮球的青训需要长期投入和科学规划,但中国在这两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,足球领域,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衔接不畅,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,导致青少年球员难以接受系统训练,篮球领域,尽管姚明推动的CBA青训体系有所进步,但与NBA等成熟体系相比,仍存在训练方法落后、比赛经验不足等问题。
青训的薄弱直接导致本土人才断层,在中超和CBA中,能够扛起大旗的本土球员寥寥无几,大多数年轻球员在关键时刻缺乏竞争力,俱乐部只能依靠外援稳定战绩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平衡外援与本土发展的关键
外援在中超和CBA中的核心作用,是中国体育发展阶段的缩影,短期内,外援提升了联赛水平和商业价值,但长期来看,过度依赖外援不利于本土人才的培养,要改变这一现状,需要联赛管理者、俱乐部和青训机构的共同努力:既要合理引进外援,提升联赛竞争力;也要加大青训投入,完善培养体系,为本土球员创造更多成长机会,唯有如此,中国体育才能真正实现从“外援依赖”到“人才辈出”的跨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