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金豆历险记”:熊孩子误吞10克金豆,6天后全家在马桶里“淘金”成功
“妈妈,我把‘金币’吃下去了!”5月28日晚7点,江苏徐州的刘女士听到6岁儿子豆豆这句奶声奶气的“自首”,差点原地晕厥——那可不是普通的巧克力币,而是外婆送给孙子的10克足金“投资金豆”,市价近5000元,更糟的是,金豆是圆润的“水滴”造型,直径接近1厘米,卡在食道还是掉进胃里?全家瞬间乱成一锅粥。

第一时间,刘女士带着豆豆冲进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,急诊X光片给出“灵魂照片”:金豆已越过食道,安安稳稳躺在胃泡底部,边缘光滑,未见锐利棱角,儿科消化科主任王磊安慰家长:“别慌,金子化学性质稳定,不会被胃酸溶解,也没有尖锐棱角,优先让它‘自由行’。”医生给出“三不”原则:不催吐、不导泻、不立刻胃镜,先回家“守株待兔”——每天观察孩子排便,多吃韭菜、香蕉、红薯等粗纤维“顺风车”,并逐日拍片复查。
一场全家参与的“淘金”行动拉开序幕,刘女士买来一次性便盆、竹筷、一次性手套,爷爷贡献出淘洗金砂用的小筛子,爸爸则负责每天“验货”拍照发家族群,为了精准追踪,奶奶甚至把豆豆的便便编号,“D-1”到“D-6”排排坐,场面既魔幻又心酸,孩子天真地问:“妈妈,我的‘金币’会不会变成‘金便便’?”全家哭笑不得。

等待的每一天都像坐过山车,第3天复查,金豆“北漂”到小肠上段;第4天,影像里“小金属影”又往前挪了10厘米;第5天,医生发现它已抵达回盲部,胜利在望,6月3日清晨6点,刘女士在马桶里一阵“淘沙”,突然听到“叮”一声脆响——金豆在塑料筛子里闪着土豪光,像一颗刚洗完澡的小太阳,称重:10.02克,连表面的“999”钢印都完好无损,全家欢呼,爷爷当场给孙子发了个500元“压惊红包”。
医生提醒:儿童误吞异物高发期在2—7岁,硬币、磁珠、纽扣电池位列“黑名单”前三,金、银等贵金属虽然化学性质稳定,但体积过大仍可能造成肠梗阻,家长切勿盲目效仿“等待疗法”,一旦发现孩子误吞,应第一时间就医评估,听从专业意见,切勿用喝醋、吞饭团等“土办法”增加二次伤害。

“这次是有惊无险,但教训比金子还贵。”刘女士把失而复得的金豆穿成吊坠,挂在豆豆床头,“等他18岁再给他,提醒他: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往嘴里塞。”而豆豆也奶声奶气地跟幼儿园小伙伴分享:“金子不会变成‘粑粑’,但会变成妈妈的‘黑历史’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