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,筑牢“大投保”新格局
“保护中小投资者,就是保护资本市场的未来。”在5月15日“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”活动上,证监会主席再次用这句话为全年投保工作定调,近年来,随着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、产品工具快速扩容、市场博弈日趋复杂,中小投资者在信息、资金、专业上的天然劣势被进一步放大,证监会把“大投保”理念写入新一轮改革施工图,通过制度供给、科技赋能、立体追责、教育服务“四轮驱动”,力求让2.2亿散户真正拥有“安全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”。
制度升级: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防御

- 看门人“穿新鞋走正道”,修订《保荐人尽职调查准则》,把“关键少数”口碑、上市前突击分红、异常财务包装等纳入券商必核事项;一旦上市后出现财务变脸,保荐机构与会计师、律师同步倒查,先行赔付、责令回购、冻结资金“一键三连”。
- 减持规则再加码,破发、破净、分红不达标的控股股东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减持;大宗交易、协议转让、融券出借、衍生品互换等“曲线通道”全部纳入预披露范围,减持窗口期由6个月压缩至3个月,并实时公开交易价格、数量、对手方。
- 表决权差异“日落条款”,科创板、创业板公司上市满5年后,若累计分红低于累计融资额60%,特别表决权自动失效,防止“一股独大”长期掏空中小股东。
科技赋能:让“数据跑腿”代替“群众跑路”
- 建设“投资者保护大数据中心”,打通证监会、交易所、登记公司、银行、券商、三方支付等21个端口,异常交易、资金占用、违规担保、股价操纵等风险信号T+0预警,同步推送投保机构与当事人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化解”。
- 上线“一键维权”小程序,投资者上传对账单后,系统自动匹配可索赔区间、计算损失金额、生成诉状模板,并与35家公益律师团在线对接,实现“动动手指即可立案”,康美药业、泽达易盛等特别代表人诉讼的适格投资者,80%以上通过该渠道完成登记。
- 推广“区块链+电子证据”,把上市公司公告、券商研报、客服录音、直播荐股等关键证据实时哈希上链,防篡改、可验证,为后续集体诉讼、行政处罚、刑事移送提供“铁证”,大幅降低投资者举证难度。
立体追责:让违法者“痛到不敢再犯”

- 行政处罚“立体罚”,对欺诈发行、财务造假、恶性操纵等案件,在没收违法所得基础上,按“募资金额+造假金额+投资者损失”三者孰高原则处以3—5倍罚款;对责任人员同步采取终身市场禁入、失信记录、行业黑名单。
- 民事赔偿“首恶首赔”,特别代表人诉讼、支持诉讼、先行赔付、责令回购、调解中心“五箭齐发”,确保“大股东圈钱、小股东买单”成为历史,紫晶存储案4.2万名投资者获赔10.8亿元,人均获赔金额2.6万元,执行到位率100%。
- 刑事移送“零容忍”,与公安部建立“快移快办”绿色通道,对造假金额1亿元以上或造成投资者损失5亿元以上案件,原则上3个月内完成移送;2023年以来已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7起,同比增长1.4倍。
教育服务:把“买者自负”升级为“卖者尽责、买者知责”
- 打造“国民投教指数”,联合教育部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推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金融素养选修课;在高校设立“投资者教育后备人才基地”,3年内培养1万名持证投教讲师。
- 推出“银发投教”专场,针对老年人易受“免费荐股”“原始股”诱惑的痛点,证监会会同银保监会、民政部,在社区、银行网点、老年大学设立“投教驿站”,用方言小品、快板书、短视频等喜闻乐见形式拆解套路,2024年已覆盖超2000万人次。
- 建立“陪伴式”服务矩阵,依托12386热线、投资者教育基地、券商客服中心,实现“7×24小时”在线答疑;对首次开户、首次买入、首次退市整理期等关键节点,系统自动推送“情景式”风险提示,做到“产品卖到哪,投教跟到哪”。
下一步:构建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投保生态
证监会已明确,将把“中小投资者保护”纳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“一号工程”,年内将推动《投资者保护条例》尽快出台,研究建立“投资者赔偿基金”,探索“举证责任倒置”集体诉讼机制,持续扩大证券纠纷示范判决+集约化审理试点,力争用3年时间把我国市场投保制度建成国际可比、群众有感、违法者畏惧的“标杆工程”。

“市场的大门为谁而开,改革的成果由谁共享,这是资本市场的人民性之问。”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,无论发行上市制度如何改、产品和工具如何新,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始终是不可触碰的“高压线”,只有把“零容忍”的利剑高悬,把“大投保”的网络织密,让2.2亿投资者真正“敢投、愿投、能投”,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才会更足,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活力才会持续迸发。
